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集团下属子网站--

     

【今日头条】厉害了!中国人的新塑料比钢硬两倍 重量却仅是它的

Mon Apr 10 08:55:50 CST 2017 | 编辑:jsj | 【打印】【关闭】 访问量:13055次

    2017年4月2日,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对杰事杰集团董事长杨桂生先生的专访。

   《今日头条》以《厉害了!中国人的新塑料比钢硬两倍 重量却仅是它的六分之一》为题就该报道给予主体内容的回顾。一方面积极肯定了杨桂生董事长及其团队对新材料领域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对以杰事杰为代表的秉持材料正向开发理念的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及转化环境给予关注。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说起塑料,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是生活中的塑料袋、塑料杯、塑料盆等常见的塑料用品,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种特殊的塑料。它甚至比钢铁更结实耐用,它可以用在汽车保险杠,冰箱,电熨斗上,甚至可以用在军工领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和这种塑料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

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成千上万科研成果“束之高阁”

    今年54岁的杨桂生,是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27岁时,杨桂生就成为中国首位工程塑料博士,因科研成绩卓著,31岁时被中科院破格提升为研究员,他的研究填补了中国工程塑料领域的多项空白。

    通过研发塑料的新性能来满足更高品质要求的材料,杨桂生做这件事已经有30多年,新材料能不能再轻一点,再结实一点,再耐用一些,这是他一直在花时间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目前杨桂生团队研发出的新型塑料,比钢铁的强度高两倍,重量却只有同等体积钢铁材料的六分之一。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董事长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杨桂生:就是我们复合材料板材替代传统的钢板,做的集装箱的一个样品。

   这个集装箱,正是用他们研发的新型材料制造的。一个体积八十多立方米,自重近五吨的大家伙,经过改造之后,上下两个底面已经变成了塑料新材料铸造的板材,经过测试,他们研发的塑料板材同样可以完成钢铁的任务,重量却减少了20%。

 

       《经济半小时》记者:也就是对运力也是很大的提升。

 

       杨桂生:是的。这个自重减轻以后,多装了货物,这样分摊到单位重量的成本也降低了。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现在是两个面,我们看看是不是整个六个面都可以换下来。

 

       以塑代钢,仅仅是把材料换掉,就可以将集装箱自重降低百分之二十,无形之中增加了20%的运力。这正是新材料的研发成果为航运产业带来的新契机,杨桂生正是想通过对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来为航运、建筑、汽车、通讯等各个领域带来改进,像他们研发的建筑施工模板,可以代替钢模块,多次重复使用,降低成本三分之一以上。

 

       1990年博士毕业后,杨桂生留在了中国科学院,并担任了工程塑料课题组的组长,当时负责国家985科技攻关项目,杨桂生很快就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务,研究成果战功赫赫,但是他却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满意。

 

       杨桂生:感觉这个成果,就是锁在抽屉里面。一方面我们看到产业界,制造业在进口一些工艺技术,另外一方面,就是像中科院这种国家的最高的学术机构,它的成果也在束之高阁。所以我就想,是不是自己能够尝试一下,把这个成果能够变成一个现实生产力。

 

       当时国内的石化产业,由于缺乏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生产工艺,很多材料都属于行业空白。杨桂生做出了科研成果,却看着论文和实验成果锁在了抽屉里。1992年,杨桂生决心组建工程塑料生产公司,把研究课题最终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带着2000块钱差旅费,杨桂生去了上海。

 

       杨桂生:当时真正能够离开体制,带着成果产业化,当时我是第一个。

 

       杨桂生带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开始白手起家,但是从科学家,变成一个企业家,这条路却远比想象中坎坷。当时杨桂生接到了一个国内空调企业的订单,客户希望用工程塑料解决空调贯流风叶噪音大、成本高的问题,杨桂生日夜兼程地研发,终于拿出了让客户满意的塑料材料,但是上到生产线上,他却傻了眼。那些在实验室里出色的科研成果,却令客户很不满意。

 

       杨桂生:比如说你做了一千次实验,可能只有几次成功出来,这个可以,就可以发表文章,就可以发表论文。但是在产业里面,客户要求你的这个,每个批次,这个品质都要稳定,而且这个不良率要在百万分之几。当时给这个春兰空调配套,关联风扇我们设定产能是,年产能是30万只,30万只当时我们有四道工序,这个每个工序的合格率90%,这个几个90%乘下来以后,这个一下子就把整个总的合格率给拉下来。其实原来设计30万吨产能,根本就达不到。


      每道工序90%的合格率,四道工序下来,合格率就变成了不到70%,杨桂生不得不又多投入200万元新建车间来保证产量。从实验室的偶然成功到需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杨桂生不断改进生产工艺,终于闯过了这一关。然而更大的难关还在前面。

杨桂生:有三位员工带着我们的专利技术离开公司,创立了一个企业,就把整个技术都带走了,做成同样的产品,主要有十个产品,从配方、工艺、客户都带走了。

 

     杨桂生带队用三年时间,投入几百万元研发出的新材料和生产工艺,却被三个离职的员工全盘带走,不仅如此,对方还卖出了更便宜的价格,这让市场上的客户纷纷离他而去。无奈之下,杨桂生把侵权的企业告上了法庭。结果花了五六年的时间,虽然最后赢了官司,但是最终只获得了200万元的赔偿,并丢掉了市场。

 杨桂生:实际上我们这个产品当初预算收益,每年就有几千万,毛利有一两千万。国际上比较大的知识产权赔偿,都是以多少亿美金,以一亿美金为单位来算,它实际上是把未来的可能预期收益,都考虑在里面。

 

       从科学家转向企业家,杨桂生经历了一道又一道坎。为了把自己的经验告诉更多的创业者,他一边经营企业,一边在浙江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几所高校担任兼职的博导,同时还担任了科技部中国火炬创业导师。

 

       张国庆就是杨桂生指导的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张国庆今年年仅34岁,却已经是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两年前,一次偶然带队参加的创业大赛,让他决心把自己在实验室里的成果带出来,兼职创业。

 

       张国庆和自己实验室的学生们研发了一种无毒害的抗菌材料,几个年轻人去参加了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一举获得安徽赛区总决赛第一名,也让担任评委的杨桂生注意到了他们的团队。杨桂生对张国庆这样带着科研成果出来创业的团队非常看好,不仅担任了他们的创业导师,还为他们提供了天使轮的投资。然而从来没有走出过科研院校的张国庆,只是想把自己研发的抗菌材料批量生产,卖给可能需要的日化企业。然而这个思路很快就碰了壁。

张国庆:我们就是说跟工业客户打交道,去接触的时候,推销了9个月只卖出了4万块钱。

 

      由于无毒无害的新材料成本较高,客户们不愿意接受新原料,张国庆的团队努力了很久都没有进展。 眼看着刚刚创立的企业就要走不下去了。在杨桂生的鼓励之下,张国庆决定,自己生产消毒抗菌的日化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然而很快他们就在淘宝上发现了仿品,价格低廉,但是使用的原材料品质也非常差。

 

       杨桂生:这个还是品质低,淘宝上面可以是仿造也可以去打假,还是回到这个老问题,我还是觉得这个两方面,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走类似的快销品路线,另外要做好直销客户。

 

      知识产权保护是杨桂生和张国庆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遇到的大难题,只有科研成果被有力地保护起来,才有可能让更多优秀成果转向市场。

 

       另一个让让他无奈的是,科研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专利因为没有进一步的拓展而孤独地留在原地,迟迟不能够转化为市场可以利用的产品。今年,在他指导的博士生中,有几位年轻的科研人员研发起了3D打印的新材料。为了让这些博士生能够有动力留在企业长期研发,杨桂生想了个办法,企业和研发团队共同出资成立新公司,让这些年轻人进行内部创业,让专利成果实现转化,这大大激励了科研人员们研发的积极性。

 

      科研人员:最近两三个月的时间,我们解决的技术问题,可能是原来上班状态一年两年解决的问题。2006年申请了国际专利以后,就一直尘封在实验室,我觉得挺可惜,这么好一个产品,应该是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通过内部创业,杨桂生企业里的研发人员们稳定性和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不过,杨桂生告诉我们,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杨桂生说,高校的研发应该与企业有更深入的对接,科技成果才不会被束之高阁。

 

莫让审批流程和时间成为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的拦路虎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等创新主体及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推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法案规定,要促进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技术转移。效果怎么样?我们去到杨桂生曾经担任研究员的中科院化学所去看一看。

杨国强是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从事了大半生化学基础研究的他,在近几年,决定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向市场应用方面转化。2010年,杨国强带领的课题组接下了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光刻胶项目。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国强:光刻胶的这种我们国家只有中低档的,而高档的或者是最朝高精细的这种光刻胶的话,我们国家目前自己还不能生产。

 

        光刻技术是芯片生产的核心技术,而光刻胶又是光刻技术中的核心材料。杨国强带领自己的学生团队进行科研攻关,终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科研成绩。

 

       杨国强:光刻胶这个事情呢,它是一个战略物质,就是我们国家每年现在进口一万多亿人民币的芯片,光刻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而光刻胶是光刻技术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材料,所以这种物资我们一定要自己能够做。

 

      带着优秀的实验室科研成果,杨国强决定帮助企业生产出优质的光刻胶产品,支持国家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光刻胶生产工艺复杂,需要长期和企业合作研发。经过杨国强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谈成投资,成立了一家创业企业,以科研成果入股来进行共同生产研发。

 

      杨国强:现在实际上我们国家很多的公司,在接收一个技术的时候,他们大多数没有能力往下做,特别是民营企业。它希望是做股份,就是能够把我们的研发队伍捆在一起。

 

 

   科研团队入股的方式,既可以解决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很好地保证研发团队长期持续的投入精力研发,可谓是一举两得。事实上,2015年修订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对科研人员以入股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有了更有力的激励措施。

 

       中科院化学所科技成果转化处处长张建伟: 2009年的这个中关村自主示范园区的这个激励政策,是允许国有股份的20%到30%可以奖励给科研团队,在这个2015年10月份出台的科研成果转化法修正案之后,那么允许是50%以上的这个国有股权奖励给科研团队。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国有股权的份额上升,对于这个成果转化是一个促进。

 

       在2015年以前,以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入股企业,科研团队占到30%左右的股权比例,剩下的70%归属于科研人员所在的国有科研单位;而现在,按照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科研团队可以直接占到50%的股权,如果是离岗创业,还可以追加到70%。这对于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们来说,激励大大提升了。

 

       但是,杨国强也告诉我们,在具体实施时,他们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光刻胶项目之前,杨国强的一个气凝胶的科研项目,也成功地与一家企业实现了股权合作,他们以专利入股生产企业。这个项目已经于2016年8月上报给国家财政部进行报备,现在已经过去了七个月的时间,仍然没有得到批复,他的科研团队和研究所的股权也就无法落地。

 

 张建伟告诉记者,在新的修订法案出台之前,科技成果的转化实行的是分级管理,评估价值在800万元以下的成果,由中科院条财局上报财政部备案即可;但是按照新的修订法案,目前,所有的转化项目都要经过财政部批复后才能将成果的股权落地,这加长了科技成果以股权方式转化的周期。杨国强希望,评估、审批的流程能够进一步缩短、简化,这样也能够加快他手中气凝胶和光刻胶两个成果转化项目的进度,让科研团队的激励尽快落地。

 

 杨国强:我个人认为,如果一个技术转移到一个公司成为一个产品的话,在出产品之前,这个过程越简单越有利。

 

      今年,中科院化学所还有三个前景很好的新材料项目,科研团队已经以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达成了合作的意愿。

 

    《经济半小时》记者:今年能够落地吗,把这三个项目?

 

      张建伟:项目现在正在做建设,但是这个就是我们拿这个刚才说的这个整个评估过程,最后拿无形资产的这个认购的这个事情,我不太敢确定能不能完成,我争取吧。

 

半小时观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并不是所有的好技术都能转化成为生产力。一项技术发明能否走出的实验室成为热销的商品,市场是技术最好的试金石。一位硕果累累的科学家要想变身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必须要学会在市场中游泳,要放弃原先在岸上不切实际的想法,在市场的海洋中先做一名小学生,呛呛水、抽抽筋,经历了一些挫折自然就有了成长,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能走出象牙塔成为市场的弄潮儿。

 

 

杰事杰公司版权所有 沪ICP备05048515号 Copyright 2008 GENIUS CO.,LTD
使用条款 | 关于我们 | 邮箱登入 | BCS登入